第一代:司马懿专权(249-251年)
编辑
魏·太傅司马懿画像
曹叡临终时,令时年60岁的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,共同辅佐曹芳。司马懿当时官都督中外诸军,掌有兵权。景初三年(239年)曹芳即位,曹爽初敬司马懿,后排斥之。政治上,曹爽实施改革压抑士族,司马懿升任太傅,实则沉寂政坛。正始十年(249年)司马懿见曹爽以为70岁的自己已经病重而卸下戒心,遂趁虚发动政变,曹爽被迫放弃军政大权,且受公卿共议以谋反之罪夷三族。由于曹芳年龄尚幼,无法亲政,而司马懿即以先帝曹叡指定的辅助皇帝执政的身分,成为魏国权臣。但司马懿辞让朝廷加给他的相国、郡公、九锡,至死都是政变前的官爵:太傅、舞阳侯。
251年,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谋废立,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,以削弱司马懿权力,是为寿春三叛之一。惟阴谋泄漏,司马懿夷王凌、令狐愚三族,并赐死57岁的曹彪,巩固司马氏的权势。为防患未然,司马懿将曹氏王公迁往邺城看管。同年,司马懿病逝,长子司马师继为魏国权臣。
第二代:司马师、司马昭专权(251-265年)
编辑
司马师专权(251-255年)
编辑
魏·大将军司马师画像
司马懿薨后,司马师受拜为抚军大将军,执掌魏国军政大权,次年升任大将军。
253年五月,吴国太傅诸葛恪亲率二十馀万大军攻打“合肥新城”,司马师用深沟高垒、以逸待劳的方法抵抗诸葛恪,成功击退吴军。此战有益提高司马师的声望,亦同时引来魏帝近臣势力的猜忌,加深司马派与皇帝派的矛盾。司马师这次成功击退吴军,使吴国专权的诸葛恪回国后被杀,吴国从而陷入十年内乱和紧接的东吴孙皓暴政时期。
254年,司马师杀中书令李丰、太常夏侯玄、光禄大夫张缉等人,至此曹氏亲族、夏侯氏亲族和支持他们的玄学家基本被肃清。司马师猜疑曹芳而废之,提出立曹氏宗亲中年长的曹据为帝,最终在郭太后建议下立曹髦为帝。曹髦登位后曾拜司马师为相国,司马师辞让。
255年,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,是为寿春三叛之二。司马师亲自成功镇压叛乱,但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,司马师惊吓过度,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,经常流脓,致使眼睛震出眼眶。最后痛死于许昌。
255年,司马师亲弟司马昭续掌魏国实权。
司马昭专权(255-265年)
编辑
魏·相国司马昭画像
司马昭官拜“大将军加侍中,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,辅政,剑履上殿”。
256年,进位大都督、高都公。
256年,司马昭偕同皇帝曹髦一起平定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的叛乱,是为寿春三叛之三。成功镇压并击败了孙吴派来营救诸葛诞的军队。魏帝因此欲晋升司马昭为相国、晋公,司马昭虽然不受,但至此消灭一切与之对抗的外藩势力。
260年四月,曹髦见王沈、王经、王业等三人,言明谋杀司马昭。有近臣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,司马昭旋即派兵入宫,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,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命令成济刺杀曹髦。成济一剑刺穿曹髦胸部,曹髦立即死在车上。20日后,司马昭决议以弑君之罪诛杀成济一族。司马昭再立曹奂为魏帝,至此魏国上下均效忠司马氏。
263年,司马昭向蜀汉发动战争,派遣锺会、邓艾、诸葛绪等分东、中、西三路进攻。蜀汉则以姜维为首,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,使魏军不能前进。邓艾率兵偷渡阴平、攻占涪城,进逼成都。蜀汉后主刘禅出降,姜维闻讯后则率部投降锺会,蜀汉灭亡。
264年,司马昭拜为相国,封为晋王,加九锡。这一年,郭太后薨逝,司马氏代魏之势已成。钟会在姜维唆使下诈称郭太后遗命发动钟会之乱,但早在司马昭预料之中,很快被镇压,邓艾等也在乱中遇害。
265年,司马昭病殁,长子司马炎承继魏国实权。
第三代:司马炎专权(265-290年)
编辑
由于魏元帝曹奂已无实权,266年,时任相国的晋王司马炎逼皇帝退位,建立晋朝,同时追尊祖父、伯父、父亲为晋宣帝、晋景帝和晋文帝。到280年灭掉孙吴,史称“王濬破吴”,结束三分天下局面,直到290年逝世为止。